News
新闻中心
端上了旅游饭碗 甩掉了贫困帽子
发布时间:2019-11-14    浏览:1151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端上了旅游饭碗 甩掉了贫困帽子
      “近几年,在天桥沟景区的带动下,村里的农家乐火起来了,我就把自家卫生所的另一半闲置房间改成了农家乐。去年‘十一’期间,像我家这样的‘小户人家’,每天的收入都能达到5000元左右。”8月8日,在宽甸双山子镇台头子村,村民于丽杰兴奋地对笔者说。
      台头子村山多地少,人均耕地只有1.2亩。2013年前,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。从2013年5月开始,伴随着天桥沟景区的开业,台头子村村民——借景区优势 村民生活实现质的飞跃


      天桥沟景区属于辽宁参仙源股份有限公司,经过多年打造,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近几年,双山子镇党委、政府借着景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,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,使台头子村和黎明村尝到了甜头,其他村也得到了实惠,如平坨村村民建冷棚种植洋菇娘,卖给过路游客;四平村借助景区优势,打造集采摘、休闲、观光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;井峪村建起了食用菌示范基地……


   刚 开始,多数村民并不看好农家乐,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异想天开。”说起当初想借景区的光,让村民发展农家乐的事,台头子村村书记刘玉波感慨万千。台头子村距天桥沟景区仅2.5公里,每年来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。当刘玉波看到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来来往往的游客时,心里便萌生了一个能让村民发家致富的想法:经营农家乐。
      在得到双山子镇领导的支持后,刘玉波开始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,结果却不尽如人意。“村民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对一些新鲜事物有排斥心理。他们担心城里的人吃不了粗茶淡饭,睡不惯火炕,到时候没人来,赔钱了可怎么办。”刘玉波说。
      为了能赶在“十一”之前把农家乐开起来,镇领导不遗余力地对村民们表示支持,向他们承诺“如果钱不够,由镇里出面做担保为其贷款。”有了这颗“定心丸”,刘玉波带头与其他6户村民将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后,又添置了床上用品,支起了大锅灶……就这样,台头子村有了第一批农家乐。
      “‘十一’当天,我们这7户人家家家爆满,仅一个晚上就挣了1000多元。”对于这第一桶金,刘玉波也很惊讶。之前持怀疑态度的村民看到经营农家乐居然这么有前景,便纷纷加入其中。为了将农家乐产业做强做大,避免出现压价、抢客的现象,镇、村领导经过外出学习后,于2014年5月成立了辽宁省第一个农家乐合作社——天桥沟枫情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,让村民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共同致富。经过6年的发展,如今,台头子村常年经营农家乐的有80多家,旅游黄金期会增加到120多家,而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.3万元,村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。
      随后,在刘玉波的带领下,笔者来到村民宋晓郊家,看到他在原来的农家乐旁又新建了一座占地480平方米的“豪华版”农家乐,院里还停着三台小轿车。“2014年,我听朋友说村里的农家乐生意特别好,就辞掉了北京的工作,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家乡,经营起农家乐。随着天桥沟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,我们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火了,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。”宋晓郊笑呵呵地说。除了依托景区的优势经营农家乐外,宋晓郊的妻子和父亲都在景区打工,每个月能有近5000元的收入,而且景区还给他们交纳“五险”,让他们的生活有了“双保险”。
      景区的带动不仅富了村民,也使曾经外债高达8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终于有了“零”的突破。“今年,我们村与景区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,用争取到的50万元扶贫资金购买了7辆观光车用于景区内,景区每年付给我们村10万元。”刘玉波兴奋地说。
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村民住的都是小别墅
      除了台头子村,还有一个村也与天桥沟景区签订了合作协议,就是景区的所在村——黎明村。多年来,黎明村利用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的优势,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,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、富裕村。
      “多年前,我们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,交通闭塞,基础薄弱,年人均收入仅有1500元左右,很多村民连买农药化肥都得贷款。如今,村里的百姓依靠到景区打工、给辽宁参仙源股份有限公司种植山参,人均年收入比之前翻了10倍,很多村民家都盖起了二层小楼,全村至少有100户村民家买了小汽车。”说起村民现在的好日子,村书记隋国龙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。
      听闻黎明村7组的村民住的都是“小别墅”,笔者带着好奇心来到这里,只见54栋西式洋房整齐划一,都是白色的窗户、绛紫色的外墙、紫黑色的尖屋顶。家家相邻不过5米,前后相距10多米,由水泥路相连。每栋房子只有1层,大门是1人多高的铁门,红砖围起的院子有80多平方米,屋子的前面建有西式门斗,竖着两根雪白的石柱。
      “这个时候,很少有村民在家,他们都去景区和公司的山参种植基地打工了。”隋国龙对笔者说。果不其然,我们走了好几家才见到一位名叫汤贵海的村民在家。“以前,我们村的男人都外出打工,家家都是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’。自从辽宁参仙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于成波来我们这里开公司,种植野山参,打造天桥沟景区,还出资2000万元给我们建了房子,我们再也不用往外跑了,靠经营农家乐和去景区、基地打工就行了。”汤贵海说。
      黎明村3组的纪芳德也是一位受益者。10年前,他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,一家三口住在40多平方米的草房里,靠干一些力气活勉强维持生活。后来,妻子与他离了婚。2009年,纪芳德得知辽宁参仙源股份有限公司要开发野山参种植基地,便积极争取机会,成为一个小包工头,带着工人以每亩地200元至500元的价格,为公司种植野山参。挣到钱之后,他花费130多万元盖了占地530平方米的农家乐。“旅游黄金期,农家乐最多一天能收入近万元。如今,我又有了幸福的家庭,儿子也结婚了,还有了可爱的外孙女,生活得特别好。”纪芳德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。”

分享到朋友圈